仙人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涂抹药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817/5631700.html

人类为了生存,避风雨,防禽兽,由巢居、穴居,逐步支搭窝棚,进而就地取材,用木材,茅草,石块造屋。这是随着人类智慧发展而形成的建筑文化。建筑要求“坚固”。

人类社会生活的演变,使得人们因分属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思想,不同职业因之对建筑有不同的需要:官大需要高大,小民只能狭小。守者建城堡,攻者造堡垒。耕者筑屋于田间,樵者于山下,渔者在河边,读者在清静之处,游牧者使用帐篷。这是随着人类生活演变而形成的建筑文化,建筑要求“实用”。

随着人类文化思想的进化,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礼仪思想对建筑提出不断提高的艺术要求,建筑艺术哲学应运而生。这是随人类文化思想进化而形成的建筑文化,建筑要求“美观。”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结构

中国古建筑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这种柱不落地)”和“梁”,逐层收缩,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俗称“顶梁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在“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在各层“檩”由上而下排列若干“椽”。这样由“枋”、“檩”将前后两组“木构架”连成有四根“柱”分立于四角,在平面上有进深,有面阔的房屋单位“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也可以建成方形、三角,五角、六角、圆形、扇面形、万字形、田字形以及特殊平面的建筑,多层的楼阁和塔。

从汉朝开始对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的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斗栱”有“斗”、“栱”、“翘”、“昂”四部分,“斗”是“栱”两端“栱”与“翘”或“昂”相交处,托垫于上下两层间的斗形木块。“翘”是檐下承托檐,檐向外重叠支出略似弓形的曲木。“栱”是横置于翘头之弓形曲木,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平行。“昂”是斗栱前后中线上,向前后突出,前端有尖朝下斜垂的木材。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用于结构的节点上。出檐深度越大,斗栱的层数也越多。斗栱具有结构和装饰双作用。明清时以装饰作用为主。

木构架结构,柱与柱之间可砌墙、可安门窗。墙壁不负担屋顶的荷重。“墙倒屋不塌”。门窗四面通风,纳阳光。同时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木构架结构房屋,上有斜坡的屋顶,下有石阶石基。

除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以外,也有以砖石仿木构架建筑。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是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单体建筑”中在“木构架”结构中有复杂的变化,平面布置以殿阁、殿堂最整齐,殿堂与厅堂混合体较为灵活,厅堂以及其他建筑变化很多。“庭院”和“组群”的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左右对称。

“庭院”有两种,一种是为适合宗法或礼教制度而形成的“四合院”,另一种是“廊院”,以回廊将主要次要建筑结合。由“庭院”发展的“组群”是历代有中轴线的宫殿和寺庙,和依园林需要的多种灵活自由的“组群”。

以上所述“木构架结构”和“组群布局”是建筑力学,结构力学,数学,几何学和建筑史知识的总和,是世界建筑普遍存在的共同建筑语言的建筑哲理诗。也是与所属时代精神,风俗和艺术家正确的设想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哲学,这是艺术和建筑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

2、艺术形象

在上述“木构架结构”和“组群布局”的艺术哲学文化中,具体的艺术处理如:

以建筑下部石台基的基础上,增有月台,多层丹陛,玉石栏杆。木构架上装饰月梁,雀替。雕梁画栋色彩变化。屋顶多样,汉朝已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五式,南北朝增勾连搭,后又发展有卷棚、十字、漉顶各种。有平檐、重檐,有吻兽、有仙人。房屋间数多者,明间开阔大,次间稍小,梢间更小,以调整人在视觉中的视差。园林建筑更是建筑文化中艺术含量最多的。

3、工官制度

在世界各国中,只有中国在商代就有工官。工官制度是掌握统治阶级的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施工管理,统一实行建筑标准化的制度。“工”字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是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周朝《周官》和《左传》中都载有周王和诸侯设有掌管营造的“司空”,历代历朝都因袭这一制度,在中央政权机构中设“将作监”、“少府”或“工部”,清朝内阁中设工部,内务府中设营造司。周朝有《考工记》记载工匠及设计、施工、预算、决算。宋朝有《营造法式》清朝则有《工部作法则例》,在建筑设计上,汉朝已有图样,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例的图样和模型。清朝有样式房及算房,由算房勘测地基,并估算,由样式房制画样和烫样(立体模型),以图样与模型相结合,在三度空间研究建筑设计,是中国早有的建筑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