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治三教庙山门戏台探析 [复制链接]

1#

长治三教庙山门戏台探析

《文物世界》年04期李玉明

现存晋东南寺庙等古建筑群的大门即入庙山门,迄宋至清的建筑形制基本分3个演变阶段。宋至元代多为二层或三层歇山式楼阁与两侧掖门的组合,两侧钟、鼓楼对称。居中之楼既是入寺(庙)的大门,又是古建群的标志性建筑,如高平开化寺大悲阁、陵川崔府君庙山门楼、高平游仙寺山门楼、长治上党门楼、陵川崇安寺山门楼等。同时期晋东南地区的佛寺大多不设戏台,也无诸如天王殿、牌楼等单层建筑。到了明至清代中期,这种楼阁式山门逐步演变成为下设山门,上建戏台的单檐二层歇山式或半歇山与悬山的组合,如平顺九天圣母庙,陵川西溪二仙庙,潞城龙王庙,陵川南召文庙、南吉祥寺戏台等。由建筑形制来看,此时的山门不再似宋元时期那样楼阁高耸、中央凸起的立面,而与它的两翼建筑在空间上更趋于高低错落,山门上建酬神演艺的戏台又给山门赋予了另一种实用功能。由清中叶至晚清直至民国初,这种格局又有所变化∶居中的戏台与两翼的耳楼由功能上讲多为戏台后室)呈一字形并列建于寺庙前端,并将前面院落予以封闭,戏台下的山门去除了下层立柱以砖砌台基替代,在轴线上将戏台的台明分为左右两块,中央辟为供出入的通道,大门置于前端,亦即戏台后壁体上随墙辟门。山门戏台虽为两种功用的组合,但由其建筑构造上也可看作是一座单层单檐建筑,屋顶形式也由歇山大多转化为悬山式悬山与硬山的结合体。戏台前后檐下建造者穷其技艺加以雕刻,因此,一座戏台在一定意义也即该处寺观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长治坡底三教庙山门戏台属于晚清建筑,存在着晋东南清晚期戏台的许多共性,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山门戏台建筑形制的代表之一。

三教庙位于长治市郊区的坡底村西,是一座释道儒三教合一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实物载体。庙址坐北朝南,平面布局长方形,小巧规整,庙内共存明清建筑13座。庙之外围以单体建筑的后檐墙兼作围墙,山门与其上的戏台及两翼耳楼并列于庙之南端。建筑通面宽22.06米,坐落于高出地平约20厘米的石砌台基上,台基之上砌土衬石,周檐用砍磨条砖淌白丝缝砌筑成承重壁体。外视,其是庙宇南部的围墙及山门;内视,则又成为酬神戏台和入寺通道,山门兼戏台顶作卷棚式硬山顶,两侧耳楼为硬山顶。巧妙和谐,经济实用。

一、山门

山门设于中轴线上,通道宽1.78米,高2米,内设版门。通道两侧为戏台基座,用条砖砌成厚0.62米的长方形基槽,内填以三七夯土。通道上方于两侧壁体间贯穿方木,钉楼板后铺方砖成为戏台地面。大门上方还需续砌承重性墙体,因而门框上方定要起跨承重性构件,常见的多为砖石材料构筑的拱券门洞或随墙厚平置三根或五根过木梁等做法,而该大门立面为矩形,如在门上仅平置一层由数根木梁组成承重层后,上方直接砌墙,门饰则显得低矮呆板,影响作为庙院大门应有的庄严气势。而该山门建造者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同时又赋予了其华丽精致的艺术效果。其做法是/p>

在门洞上方随墙身内外壁面、墙身中央分设过木梁各1根,横向跨空贯穿于壁体中,断面分布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呈倒叠涩的三层台。下层过木梁居版门上槛之上,梁上立设门头板,顶部平置天花板与中部过木梁下随梁花替结构,起着封闭空间的作用;中部过木梁下设随梁花替一道,并悬挑牌匾及两侧垂柱;顶层过木梁由中部过木上设置的三踩斗拱撑托,斗拱的拱头雕成卷草和云头,耍头后尾平置与外过木梁平行的内过木梁,内外两根跨空梁共同承载着上层墙身与梁架荷重。

倒叠涩三层过木梁的设置结合其间斗拱、透雕花替、牌匾、天花板的装饰不仅解决了门洞上方跨空承重的结构,而且使之达到了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层层悬挑的艺术效果。

大门的门洞与门头上方装饰总宽度相当,而两部分的高度近于等比,若单独置于一壁,则显小气。而设计者在其两侧壁体即上层戏台后檐壁上辟设六边形砖雕随墙窗,形成了一门二窗的空间组合,巧妙地破除了视觉上的呆滞和拘束之感,成为一个较好的建筑小品。

二、戏台

戏台坐南朝北,面宽三间,通面阔8.26米,进深7.16米,六架卷棚筒瓦硬山顶。其基座平面量凸"字形。通道两侧用条砖砌成厚0.62米的长方形基槽,内填以三七夯土。通道上方于两侧壁体间贯穿方木,钉楼板后铺方砖成为戏台地面。

两侧设耳楼各一,为戏台的附属性建筑。周檐壁体皆以砌墙承重,不用木柱,墙厚0.56米,前檐于檐墙上中央辟板门,门两侧上下层各设4窗。墙身内贯以楼梁承方木,并铺设楼板形成身内二层,并设木楼梯各一作为登台通道。

戏台后檐及两山墙均为承重墙体(墙内无柱)。后檐通体砖墙封闭,仅与两次间壁体上辟设砖雕随墙窗各一。前檐为有利于三面观看演出,两山前檐不设山墙为敞口式,戏台与左右耳楼共用山墙。室内在后脊檩下设隔断屏风一道,形成前、后台形制,后台于两侧山墙处辟门,成为演职人员进出耳楼的通道。因此耳楼的上层属于戏台的附属建筑,是戏台后室的延伸,成为演员化装、休息的空间区域。

戏台前檐设檐柱4根,明间檐柱砂岩质圆形,直径0.26米,高2.30米,柱下设方形础石,由砂石雕成,分下部鼎形几足、中部束腰与上沿仰云3部分组成,总高0.46米。

室内间隔前后台的隔断由屏风板与三踩斗拱构成。屏风板排列平面上呈“”形,两端与上墙结构,至转折处共设直径0.18米的立柱4根联固,柱间贯钉横木以便榫插板材,其上设置斗拱。立柱顶部支撑于六架梁身下,成为梁身附柱,极大地缩短了六架梁净跨间距,减缓了梁身剪力,立柱的设置可谓一件双用。次间屏风的两个斜面上辟设通道,门额上题“水月”“、镜花”(即“出将”入相”之制),其余屏风均实心板材制成,彩绘成12幅条屏,墨题有关戏剧词诗。明间屏风顶部悬木雕"二龙戏珠"牌一方,下脚踏设于木雕三踩单昂斗拱之上。

戏台与耳楼上层地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耳楼地面高出戏台0.68米,故在戏台后室通道处设置了台阶三步,以利通行。

三、戏台梁架形制与特点

戏台梁架为六架卷棚式。屋顶呈卷棚硬山与前檐卷棚悬山的组合体,次间枋、额、檩等纵向构件除前檐悬山出挑构架外,全部直接插入两山墙内,由墙身承载,故仅在明间设木构梁架两缝。

六架梁通达前后檐,梁身直径42厘米,净跨距6.78米。梁前端结构于前檐柱头斗拱,出头为耍头与枋头的组合,梁尾结构于后檐墙内,墙内无柱,由墙身直接荷重。梁身上部依前后金檩位置立金瓜柱承四架梁并金檩。四架梁上立顶瓜柱承月梁并脊檩。

檐步架1.12米,举高0.54米,合四八举;金步步架1.58米,举高1米,合六三举;两脊檩中平距1.1米,合4.2倍檐柱径,大于《则例》规定了3倍的柱径。顶椽弧起脊檩上皮至椽底皮)0.21米。戏台前后檐均设飞椽,其中前檐上平总出1.09米,后檐上平总出0.84米。

各檩下均设随檩枋,金、脊瓜柱头各设金(脊)枋、平板枋一道,起纵向联构作用。

前檐两山设计者从扩大山面观戏空间的角度出发,将前向一架做敞口式,其上纵架也由硬山形制转变为较后室山面外壁出挑0.56米的悬山顶(步、举架不变,角柱斗拱上与两山墙端部设置了供立设瓜柱、支撑金檩的短梁上下各一根,用以替代山墙承重。这种硬山顶前接悬山的构架使戏台前檐屋面呈现为四条(每山面两条)垂脊的独特形制。

柱头结构与斗拱:前台设檐柱4根。应拓展前檐台口视线的需求,将本应位于梁缝中线上的明间两根檐柱向两侧各外移0.20米,柱开间(3.56米)较梁缝中距(3.16米)增宽0.40米。六架梁端结构于斗拱上,即斗拱中线随梁架,因而柱头科又较柱中线内移0.20米。柱头斗拱由前台柱上通达三开间的大额枋承托。

大额枋为通材制成,额枋下柱头间置小额枋每间各一道连贯柱身。平柱向内、角柱向外随额枋设雀替各一。明间小额枋立面作半透雕呈通间花替式,次间小额枋外立面中央凸出雕作月梁式(此月梁为额上起装饰效果的形制,与早期建筑的月梁有质的区别),这种处理方法使三间额枋立面效果富于了变化,属实用性与装饰性的有机结合。

两山由山墙端部至角柱头间,设置了与前檐额枋平行的上下额枋各一道,平面分布呈90°转角,其间向与前檐大额枋及柱头做榫卯搭扣,后尾砌于墙内。两山额枋的拉结有利于防止前檐单排柱额特别是角柱的倾侧,结构更趋严谨。

戏台前檐斗拱布列于柱头大额枋之上。分柱头科与平身科两种共七朵,均为三踩单昂重拱造。

柱头科昂头做如意形,耍头为六架梁出头制成单浮云与衬枋头的组合体。昂后尾做卷云拱式托承于六架梁下,各横拱拱头立面均雕作卷云式卷草式样,拱上置斗承隔拽枋一层。

平身科昂头、耍头均雕作龙形。横拱及拽枋分布同柱头科。耍头后尾水平延伸越金檩中线,选挑垂帘柱,柱头撑托于金步平板枋下。明间平身科在外檐由坐斗两侧、45°斜向又设置斜昂头、斜耍头各一道,给予斗拱进一步装饰。

四、砖、木雕刻及其他

戏台及其耳楼的砖雕主要表现在后檐墙头的墀头与两山博缝头上。而木雕则分布于戏台之前后、内外,雕刻艺术品的遍布,突出了戏台的观赏性。

墀头与博缝在结构上起封护檐墙、挑承屋檐的作用。下文以耳楼墀头为例说明∶

墀头由砖雕墀座与内弧形挑檐构成,宽0.42米,座高0.米,挑檐高0.80米,总计24层条砖砌成,由檐墙壁体外挑出0.60米,上部设砖三块承挑于瓦口下。就墀座本身而言,又可分为座、身及上沿三部分∶其座形如须弥式,圭角部分高两砖,凸出壁体0.03米,两侧浮雕卷云几足,中央下垂略呈三角状并浮雕卷草纹饰,下枋为一砖厚呈水波纹式,束腰两侧高浮雕兽面各一,中央刻作鼓镜式样。上枋较外壁面凸出5厘米,浮雕卷云头。座身由中央方砖(凹入壁面10厘米)浮雕奔马行云”(其他部位雕作“麒麟卧松”“、犀牛望月”“、狮子绣球”等吉祥图案)与两侧束草柱及上枋、仰云上沿等几部分构成。雕刻精细,手法洗练,极具艺术装饰性。

两山博缝由层层叠涩的三层拨檐与方砖雕博缝及龙头组成。

戏台后檐木雕前文大门形制己述及,不赘。前檐木雕着重表现于柱头额枋及斗拱之上。明间小额枋中央浮雕“双凤朝阳”,两端与下部雀替一体雕作戏称行龙火珠”。次间额枋形似月梁式,中部彩画后于两端浮雕麒麟各一行于云中。两山、前檐大额枋出头端部均饰木雕兽面。檐下斗拱除自身形制已具有装饰性外,所有横拱外立面、耍头、昂头均雕作艺术品,内容形式如龙头、云头、卷头、如意及拱身卷草纹饰等,不仅如此,同一类构件形制也尽可能得到变化,如坐斗在柱头科上为常见的矩形,在平身科上又变作圆形;柱头科昂头为如意式,在平身科上又变为龙头形;柱头上小额枋明间雕成似通开间的花替,次间又加以变化呈月梁形。此种变化手法可谓独具匠心,使戏台显现出浓郁的装饰效果。

彩画与壁画:六架梁、四架梁等先行“分三停”后,以烟熏色做地,进行素式彩画。找头形似一整二破旋子彩画的变异,枋心内绘变龙、折枝黑叶花等。檩枋亦为烟熏色做地,两端多饰云头,中央绘轱辘草等,明间大额枋为绿地分三停地方彩绘,找头由箍头(青色)、皮条线、变异旋花等组成,枋心内绘互义纹等几何图案并退晕,线道交义处以白色雪花为饰。斗拱彩画及以青绿地相间龙头为黄色)随雕刻做卷草纹、卷云纹饰。

壁画保存于室内两山墙近上壁面处。屏风前向水墨画绘释、道、儒三教人物计4幅。

山尖部位水墨绘制随屋架木构件投影的枋木月梁、瓜柱、檩枋等"构件"之间隙绘大面积的水波纹并顶部花草等。

戏台屋面为筒板布瓦覆顶,系卷棚硬山与卷棚悬山形式的组合,各垂脊均为手工捏花灰陶质脊筒组拼。四角部垂善前端、螳螂勾头之上作前倾状站立候伽各一∶武士形象,着甲胄,天衣绕身,握拳于胸部,弓步前倾,怒目下视,恰似一尊凌空守护的天神"。屋檐角部立设站神为晋东南地区古建所独有,较其它诸如仙人、走兽等脊饰,颇具异趣。

五、结语

作为宗教庙宇中的戏台亦称舞楼,属于一座庙院中主要建筑之一。主要功用为酬神演戏。昔日曾是乡间集会、观看演出的公益性、娱乐性、观赏性建筑,不仅要求其台口视野尽可能地拓宽,同时由建筑形制到装饰艺术等方面应处处收到一定的视觉美感。

三教庙戏台山门)前台的移柱造、山面敞口廊、角柱头与山墙间拉设的额枋、屏风柱一件两用、屏风布列形式与前文述及的大门总体形象及屋面双垂脊构造等,同属建筑形制的合理突破,体现了该台建造者的巧妙构思。

戏台檐下富于变化、内容丰富的木砖雕作品,结合台内外油饰彩绘等收到了较好的视觉美观效果。而斗拱形制、砖雕墀头、博缝龙头、屋角倾立的武士、平柱及柱下础石、后檐墙上砖雕随墙窗等又显示了其浓郁的地方风格。

综观上述,可以说三教庙山门、戏台是一座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古代建筑,可视为晋东南晚清戏台的杰作之一。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