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俗记忆丨鄂伦春族斜仁柱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关于鄂伦春族的建筑,当地有哪些特色,这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鄂伦春族的居住方式分露宿和屋内居住两种。为适应逐野兽而居的生活,他们形成了传统民居“斜仁柱”“仙人柱”,俗称“撮罗子”。鄂伦春语中“斜仁”意为“树干”,“柱”是房舍。“斜仁柱”即是由二三十根木棍支建而成的房屋,冬季上盖兽皮,夏季上盖桦树皮。

“斜仁柱”就地取材,建造者多为男子,砍树干、搭架子、扒桦皮、割芦苇都是男人的事务,妇女只负责煮桦皮、缝狍皮围子和桦皮围子。在两三个人的相互配合下,一个“斜仁柱”大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建成。第一步是搭房架,选择较细的、笔直的桦木杆或柳木杆作支架。木杆的数量和长度随“斜仁柱”大小而定,其中以八根作主杆,主杆稍粗,每根主杆顶部留有两根枝杈,以便于其他支架能够互相交叉搭在上面。先把八根主杆支立成圆锥形,然后在顶端套上柳条圈加以固定。第二步是覆盖围子,覆盖物夏天用桦树皮,冬天用狍子皮。顶部留十几厘米的缝隙,以便通风、采光和放烟。

“斜仁柱”的门一般朝东南或西南方向。内部三面是睡铺,中间是火塘,大门入口的左右摆放水桶、铁锅,左右铺位的后面存放桦树桶、皮装、马鞍等。正面铺位称“玛路”,上悬挂神像。“玛路”是男客人和未成家的男主人居住的地方;两边的铺位为其他家庭成员所居住,左侧住晚辈,右侧住长辈;家中未婚女子在右边靠门地方再建铺位。“玛路”席是女人绝对不能居住的。每个“斜仁柱”就是一个家庭。鄂伦春的每个家庭的人数一般都在七个以下,且同一“斜仁柱”内最多不会超过三代。

原标题:《民俗记忆丨鄂伦春族“斜仁柱”的由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