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先生
文丨邵尊成
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跋涉,捕捉飘来的历史遗迹。我在茫茫的人海中搜求,寻找我心目中崇拜的人的身影。我查找了《邵玉山先阡表》,又找到了族中五祖父邵泽南先生撰写的《家父年谱》,如获至宝。一位模糊不清的影像渐渐地显现,由杂乱到清晰,由零散到具体,我终于找到了我要寻找的先哲,他就是我的七曾祖父邵熙龄先生。一位创家立业的实干家邵熙龄,本名正身,字寿亭,号玉山、颐园老人,是蓝田名人邵泽南的父亲。因在族中排行为七,人们称他七先生。熙龄自幼聪慧,原是我高祖邵士煜的四子,5岁继于其伯父士秀为嗣。士秀和他的父亲永清都是秀才出身,士秀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士秀膝下无子,有了继子熙龄,视若掌上明珠。熙龄自幼受到正统思想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成长。熙龄自七岁起,先后在私塾、屏峰镇(原马楼乡)、县北门义学读书,天资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勤学不怠,成绩优秀。十九岁以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又在玉山书院读书,二十三岁服阙始考等列一等第一补增生,二十五岁以第一名补廪膳生员食廪。这里要说明的是,清代科举考试严格,十九岁他考上的是普通秀才,二十三岁时考的是二等秀才,二十五岁时考的是一等秀才。考上一等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可以说他由普通学生考到一等秀才,这已是不易了。之后,他参加乡试考举人途中,家父病危,他不得不停止考试,星夜回家伺父。接着,父亲去世,他这位大孝子因葬父守孝,只好忍痛割爱,终止了他一心追求的功名。但他并没像有些读书人那样,死读书到老白头,他开始挑起了家庭重担,沿着耕读治家的理想前进。二十五岁,他在村南设立学堂,亲自任教,由学生变成先生。之后又在玉山寺任教,培养了包括自己的儿子邵泽南在内的众多英才。当年,其祖父兄弟四人分家,祖父让其他兄长挑拣,自己分到了最差的一份,祖父轻财过人的品德传为佳话。以后,其父在兄弟分家时,仅取破房一院,地三十亩,伯父认为不公,让其再领资产,父亲说:"富贵,命也,只盼孩子们读书成人,他非所望。"知书达理,轻财重义,谦和忍让,他就在这样的传统美德熏陶下成长。受到传统礼义的教化,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经过二十年的磨炼,出落成一个英俊青年,二十四岁起就料理家*。初理家*,生计拮据,衣食艰窘。于是出售车贺村祖遗田六亩,除周转资金度日外,又用此资金作为资本,大刀阔斧进行农业投入与改革。开设粉坊、染坊、油坊,用商业收入滋补农业。改变单一种粮的农业结构,种蓝、种棉、种西瓜、种旱稻、养蚕,打井修渠,增多水浇田,引进良种,增加产量。他暗下决心,不仅要守住祖辈所留家业,而且要改变现状,重振家业,光宗耀祖。他节衣缩食,卧薪尝胆,在学校,他是教书先生,在家里,他是农耕好手。他掌管家务,克勤克俭,开源节流。仅有四五年工夫,先后修理前房、厦房、后房、厅房等,这样,三间五进的旧房焕然一新,邵家大院初成规模。到了三十岁,年轻气盛的他,使面临衰败的邵家起死回生。四十五岁,在大院东边又购买族中破败户三间五进大院一座。之后,将旧房拆除,请能工巧匠盖起三间五进大房,轰动一时。这样,和原来的一院及西边哥哥的一院合在一起,成了当时有名的邵家大院。一个农人,一生能盖三间瓦房,在当时大多数人住茅草棚的年月已是了不起的事。熙龄耕读治家,能在十数年间建造六间五进大房,这在东乡绝是一大新闻,人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七先生了得!以后,在几十年的耕读生涯中,他积攒资金,以惊人的智慧和胆识,看准时机,先后十多次买地共七十多亩,一跃成为东乡富户。现在,让我们走进邵家大院,了解一下邵家当年的盛况。第一进叫前房,是守门人传递信息的地方。高高的黑漆大门,上有刻花门楣,门扇上装有铁环、门闩,两边门脚上分别蹲着气势逼人的雕花石墩,威严大气。第二进叫厅房,是祭祖和招待宾客的地方。由熙龄亲自设计,古建筑专家、技工建成,有古庙宇之雄风,含现代建筑的气息,为古今合璧之民居艺术殿堂,明清建筑的活化石。吉兽房脊高耸,空心脊瓦,双面雕花卉图景,龙凤图案。特制回沟滴檐瓦,过环松木椽,正方形砖栈。正面无檐墙,全是格子门,标准型五檩四椽。圆檩下,加有替檩,双层装饰带,雕刻透花板。正厅用四根明柱撑起,黑漆明柱上挂有对牌,对牌上刻有阴字,涂着金粉。大梁上鱼柱旁有花团装饰墩,刻有透花图案,饰以彩绘。梁下两头有矩形装饰板,末段为卷状图案,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正厅屏风门上挂有匾牌,上有阴刻金字"康节风规",这是厅堂的主旋律,意在承继邵尧夫先生风范,儒教传家,邵力子先生墨迹,乃大手笔。西墙有八扇硬屏,屏面刻英烈图,两端挂有名人于佑任、高培支、牛兆濂书写的条幅、四屏,皆书法珍品。东墙放八扇软屏,布面上写着邵力子为熙龄先生作的《五十初度序》,其两端挂着熙龄先生收藏的明清名画多幅。这里应是古文化博物馆,看到它,你一定会感受到古文化的底蕴。第三进是退厅(腰房),亦是雕梁画栋,只是进深浅了些,内设书堂。书堂收藏古文物百余件,皆明清文物珍品,收藏佛家典藉九千余册,藏书画珍品五十余件。第四进是厦房,两对檐厦房,是主人居住的地方。第五进是上房,是厨房兼库房。西院上房设佛堂,熙龄之父士秀信佛,供佛像,设佛堂,诵金刚经,济世救人,普度众生。他敬佛行善,赐舍不断,家族里流传着他成仙看病的故事,传为佳话。熙龄先生的杰作邵家大院不仅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品位,而且体现了书画艺术的韵味及主人的文化修养,是邵家的骄傲。当年的东乡农户,都是靠天吃饭,遇到天旱,难以保收。民国十七年天大旱,过了霜降麦不能种。熙龄途经稠水河,见大水流下而无用,心想,若由上游开渠,沿岭向西,则北王村、潘家村、谢家寨、北雷村、胡家村等均可受益。遂召集各村商议,多次走动、劝说。在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情况下,自己出资,率族人开凿。险象横生,百折不回,积劳成疾,病起复修,两月有余,水渠修成。取名曰:"惠远渠",惠及远方也。渠成之后,各村争相灌田,不能相向。遂立渠规,设经理,依次轮流,成效显著。第二年,也就是有名的大灾年民国十八年春,他村皆为赤田,灌区皆成绿野,收获较前翻番。村民度过荒年,非常感激:"是邵先生救了我们,这些粮食是他送给大家的!"在当时个体经济的背景下兴修水利,可是一个大创举。除了修渠之外,他又在村南凿水车井,在场坊设榨油机,他是个闲不住的发明家,实业家,大能人。一位主持公道的勇士熙龄先生不仅是理家能手,还有调解争斗、了断是非的本领。他和当时的沈家河的四先生、南岭的六先生都是东乡的名人。光绪十三年,蓝田东乡穆家堰、大寨两村因修路占地斗殴,聚众百人,大打出手,互不相让。官府调解无果,眼看人命关天,要出大事。情急中有人大喝一声:"住——手——!"双方都为来人的喝声惊呆,放下手中的农器家具,看看谁有本事敢在此时出手。来人气宇轩昂,年轻干练,仪表不凡。他义正辞严,叫来双方领头人前来议事。大家一看,来人是东乡闻名的七先生,都洗耳恭听。"修路,是惠及子孙、利国利民的大事,占地,是小利。舍大利而求小利,你们做了蠢事!"双方头领听了此话,为之一震,此话不凡,只有听下去。"朝廷拨专银修路,从县城修到流峪,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路修好,无论是上山砍柴、走亲访友,还是山货进出、城乡交流,源源不断的物资将从你们家门口流过,修路是你们两村享不尽的实惠呀!"大家一听,此话有理,让他继续讲下去。"目前的现实是,双方要舍弃小利,退让一步,让修路这个惠及子孙的大事告成,这是大智慧,要有大智大勇,要忍痛割爱,力求此路修成。如果格斗不止,县衙定会派官员来抓人,大家都要吃亏。若修路受阻,县里可能会改变路线,送到门口的财神就被你们赶走了,划算吗?"双方一合计,同声说:"明白了,明白了!七先生一言,解开了大家心里的疙瘩。你说咋办,我们听你的。"熙龄说:"有这话,一河水都开了。我不偏不向,从你们两个村的中间划一条线,你们看怎么样?"殴手停止了,事件平息了,道路修通了。人们都记住了七先生的名字。这是他二十九岁时,初出茅庐,调解的第一件事。程家岭伍、翟两姓因累世仇杀冤冤相报,四十多年未解。双方互杀五、六人,均未安葬,以图报复。亲友无奈,邀请七先生调解。此时七先生四十七岁,正当年富力强。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他不慌不忙地讲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两家,由争庄基到互让,形了六尺巷的故事。最后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熙龄动情地说,"你说你吃亏了,他说他吃亏了。换一个角度,你们说对方是否吃亏了?对方吃亏的原是因为自己不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血肉之躯怎能经得起格斗残杀?现在的办法是各自退让一步,想想自已给对方造成的巨大伤害,这个伤害的感受和对方给自己造成的感受一样。想到这里,就不会残害别人了。"双方无话可说,都静静地听着。"另外,你们是为后世造福,还是为后世留下仇恨?留下福,是智者,同在一个村,低头不见抬头见。由退让求团结,造福后世,福及子孙。如果为争斗造成祸害,祸及子孙,给后世留下仇恨,只会是代代记仇,仇及子孙。这是犯罪,是造孽,是闯祸!"七先生又分别走访双方当事人,讲清利害。双方通过痛苦的反思,艰难的抉择,七八次的磨合、切蹉,终于选择和解之路。一个累世仇杀的难解之结,凭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化干戈为玉帛。当时,东乡有匪患,乡民昼夜不得安生。先生一身是胆,亲身闯匪穴,用自己的人格和信誉,讲明利害,说服匪徒,改恶从善。匪徒大多是本地乡民,为他的威望所震慑,从此销声匿迹,东乡安宁。刘振华困西安时,有哗变的士兵从临潼窜入蓝田。山王村民收没了他们的枪枝,追赶士兵的徐姓*人讨枪不得,反被射击。徐某大怒,命令部下支好钢炮准备轰炸山王村,剑拔弩张,马上就要出事!熙龄亲自来山王村救援。"何方闲淡,敢到*爷面前搅和?""我是来救你们的。""区区小民,有何本领救我们?""你说*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武器。""你们丢失了枪枝,回去拿什么向长官交代?山王村民不是平白无故缴了你们的枪,是你们扰民在先。你们*人是干大事的,不必和普通百姓计较。现在,我给你们讨回枪枝,怎么样?"熙龄走进山王村,村民一看,是德高望重的七先生,真的是救星来了。先生讲清利害:枪是惹祸之物,咱农民要它也无用,还是交了为好。当先生拿着枪走出村时,*人一见枪归原主,怒气全消。*人说:"先生迟来一步,山王村就成瓦渣滩了!"之后,穆家堰穆大善和山王团总有矛盾,团总诬陷穆大善与土匪是同伙,执送驻*要枪毙他。张副官遇见熙龄,问大善为人,熙龄说大善是好人,遂放大善。山王团总因派粮押胭粉台十余人,累月不放,熙龄在下翟村遇到团总,劝说后团总放了所押之人。七先生还调解了不少事,恕不一一列举。袁世凯称帝,胡作非为,熙龄之子泽南曾与友人通函,论其是非。后袁氏诛锄异己,与泽南有过节的某某,手持通函到熙龄家恐吓。熙龄大义凛然:"果以这个诛杀泽南,我以甘心为伸正气,死何撼哉!"凛然正气,掷地有声,恐吓者悄然隐退。先生不仅名震东乡,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开始,先生就说:"我必胜,敌必败。"《阡表》记载,抗战时,先生"见*人则劝其勇力杀贼,居后防则劝其竭力生产,闻失地则凄然不语,闻收复则怡然色喜,病卧于床以不得见倭奴授首为憾。《年谱》记载,先生临终前说:"我年己八七,子孙满堂,又得高终,备五福以辞世,夫何憾!维抗战功将成,不能见倭奴授首,还我河山,为不快耳!""先君平居虽在乡下,而对国家安危未尝忘也,临终仍为国事忧,爱国之情切切,子孙不忘。"读到此,一位爱国志士的情怀跃然纸上。一位才气夺人的艺术家七先生不仅能理家说事,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绘画雕塑艺术。他雕刻的山石动物无数,件件栩栩如生,特别感人的是一尊山石作品。有一年他去华山旅游,写下诗文,绘制图形,回家后依照记忆用烧砖瓦的泥坯,雕刻了一件高一米多的华山泥塑。刻好之后,放到瓦窑中烧制,出窑后,泥塑变成陶塑。上有山石纹路、树木、道路、房屋,精到细致,栩栩如生。山顶上种植苔藓之类,放置屋檐下,雨淋之后,山体湿漉,美妙绝伦,以假乱真,观者赞口不绝。我小时候常去观赏,虽然老人已经作古,但他的杰作对我有很大的感染。可惜"四清"中这座华山竟成了破"四旧"的对象,至今下落不明。熙龄老人喜爱绘画,他把古今贤达绘成图册贴在房间欣赏,并赠送亲友。他还做了自塑像,可惜已丢失,他为好友牛兆濂先生做了塑像,不知至今还在否?2O15年,蓝田县图书馆举办书画展,其中有一幅巍然大气、笔法老到的山水画令人难以忘怀,上写"八三老人邵熙龄作"。这是我见到他的唯一国画作品。我向办馆人员索要了三本展品印集,送给老人的后辈们,大家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为有这样一位高才祖辈而骄傲。查《牛兆濂文集》,有一首诗抄录如下:赠邵润生乃翁寿亭先生以所为像人赠我,为二仙人相对,可备烛奴之用。又为牧童及戴笠老翁,盖指小杜清明雨诗也。周朝有金人,史笔说土偶。惠之工像设,巧思得未有。何事玉山翁,乃擅抟人手。遗我二仙人,低眉坐相守。堪羡骑牛儿,得见樊川叟。妙想直通神,偃师安足数。愿君造真材,无为恋阿堵。薪槱被陶成,斯人乃不朽。佳儿学立身,发奋亲师友。乃翁程张伦,嵩华同悠久。迂夫喜得朋,达人今有后。定省今新年,入门酌大斗。秉烛亿谪仙,光辉生户牖。莫问杏花村,且醉屠苏酒。《赠邵润生》,是说这首诗是写给熙龄的儿子邵泽南的,泽南是牛才子的爱生,带来父亲的雕刻作品赠老师,老师才写了赠诗。诗序说明牛兆濂收到邵熙龄(字寿亭)赠送自己的雕塑作品,诗歌极力赞颂熙龄雕刻手艺的精巧。牛才子这样夸赞一个人,实在难得。据说,还有不少书画雕塑作品流传在当年的亲朋手中,现在要找到不是件容易事了。我突发奇想,若能把邵家大院翻修整理,涂上彩绘,再加上邵熙龄父子的感人事迹介绍,无疑是一个民居旅游点,虽然小了点,但却是珍品。现在兴起的民俗村热,建一些雷同的景点,用假产业鱼目混珠,这和邵家大院是无法比拟的。熙龄先生还有一个得意之作,就是建造颐园。《年谱》记载:民国八年,植湖桑五亩成园,约株。民国十年,为颐园凿池,蓄水养鱼,兼灌蔬菜,中建茅亭,以石杠通之,下凿莲池,中筑石梁,连以石阶通茅亭。为亭楹题联曰:水面文章池中有,天心明月亭外来。绿水环绕,一尘不染,清风徐来。民国十一年,于园中央凿莲池,中建茅庐,池为八角形,仍以石杠通之署门,联曰:小园敢绍东陵旧,茅庐也慕南阳风。民国十四年,建颐园大门,门之额题"顾园"二字,署联曰:颐我身心德性,园有瓜果花蔬。额内题字:可以充饥。更题词其上:丙午岁得其地,以东枕小流,西联村庄,可以为园。丙申开始经营,越五年而初成。插桑围圃,可以养蚕。蓄水灌田,蓄水可以养鱼,为池为沼,可以育藕。整土为畦,可以种植蔬菜。取茅结庐,编柽为亭,紫藤为坊,翠竹作屏,可以养性。《易》曰"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盖以养得其正则去,而口实自求也。"《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慎言语,所以养性,节饮食,所以养身,可谓养德其正也。"于是取"颐园"为名。美哉!先生的温文尔雅,跃然纸上。我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到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先生有诗人的睿智,画家的高雅。他的颐园不仅是五亩地的花园,其实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颐园是一幅大画,他的绘画是一个小颐园。先生建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植物园,先生无愧为一个园林艺术家。当年,在四季如春的颐园里,六十多岁的七先生干脆把家事交给子孙,自己亲手待弄花草,养菱育藕,浇花浇菜,摘瓜卸果,迎晨风,踏朝露,写诗作画,颐养天年,怡然自得。颐者乐,仁者寿,先生能有八七高寿,恐怕和颐园有着密切关系。颐园建成后,长盛不衰,因在村东,人称"东园子",先生也自号"颐园"。颐园东部是蔬菜区,菠菜、韭菜、芹菜、蒜苗、莴笋、青菜晶莹碧绿,惹人喜爱,新引进的西红柿、甘蓝更显新奇。菜园的成功,结束了东乡不能种莱的历史,它不仅改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开引了家乡人种菜的先河。中部是树园,新引进的湖桑、刺槐、梧桐、观音柳、刺柏、合欢树供人欣赏。桃、李、梨、杏、苹果、柿子树不下百棵,效益极为可观。大红袍花椒在当时更是珍品,他带动了村民养花的热潮。茂林修竹引来鸟雀儿,蝉儿奏乐,蟋蟀弹琴,其乐融融。西部是花园,百日红、紫荆、九样景、凤仙、鸡冠、喇叭、木槿、玟瑰、牡丹、芍药等构成五道花墙约百余株,藤花蔓长而粗,可容童子十多人在上边戏耍腾跃。沿竹林弯曲小径向前走,建有一亭,呈四角形,三面临水,水池中养鱼。站在亭中,可观横岭连绵、秦岭雄伟、玉山起伏、灞水西去,其乐无穷。园中四季有花,情趣各异,应时瓜果,美味可口,百鸟歌唱,游人如织。先生像一位导游,给游客介绍新花,新果,传授载培技术,与游人赏花观景,不亦乐乎。颐园,是先生老年的典范之作!颐园,是先生老年的乐园!一位传道授业的先知先生不仅是艺术高手,还是培养教育人的先知。邵家从四世一芳公起,就重视教育,五世永才、永林、永新都是读书人。永清是第一代秀才,也是读书传家的开始。六世正名、正身(熙龄)是秀才,正谊、正己为监生,读书之风,代代相传。熙龄精通儒典,饱读经史,他学习孔子孝悌忠恕精神,率先做到"仁者爱人,父贤子孝,兄友弟恭,夫善妻贤。"他重视智力投资,他认为,家庭的希望,在于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在于智力投资。他是邵家三代的古文化教师,他讲授四书五经五十年,他和两位兄长在村南私塾任教,培养教育了三百多名弟子,他的儿子邵泽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还出资创办了白玉小学。熙龄、泽南父子真算是德才双优、父子双雄。泽南子承父业,继续在北寺任教,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谢家寨就有十多位,这些人才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于是人们把"文化村"的美名献给了谢家寨。之后,泽南走出谢寨,出任教育局长、县参议员、省议会议员,直到顶风冒险、一身正气,投票于佑任,成为蓝田"正人",社会名流,这些成就和熙龄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文化村的春风传寄到下一代,解放后,谢家寨有三十多人进入大学,六十多人接受了中等教育,读书兴国蔚然成风。感谢邵熙龄老人不仅为子孙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为谢家寨人,为蓝田人留下了书香门第独有的文化精神财富。熙龄老人,您是人们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先哲。年9月邵尊成蓝田玉山人,年生人,蓝田县城关中学退休教师。喜爱文学书画,其书画作品多次在省市书画展参展并获奖。著有文学作品集《开心居存稿》。此文选自邵尊成先生文集《开心居存稿》参考资料:《先君邵熙龄年谱》邵泽南《邵玉山先生阡表》程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