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登高宴饮求仙时重阳节的变迁与避劫长生文化 [复制链接]

1#
重阳仙鹤寿

大声说话,大口吃肉;大家好,我是吴吞:

九九重阳节,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因为起源太过古老,所以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几经变态,杂糅了太多民俗因素和神秘数理逻辑。搞的我们现在一提起它,便觉得“不明觉厉”,继而“敬而远之”,最后也就越发地不重视这个传统节日。

其实,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重阳节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好好过这个节日,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品质。

不信?请往下瞧:

“庆祝丰收,哀悼死亡”的节日

农历九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事收获工作完成。因此,从远古时代开始,我国大部分民族和氏族都将庆祝丰年、祭神祀祖等重大庆典活动安排在九月进行。

到了先秦时代,九月节庆的庆典活动依旧原始,主要表现是没有固定的活动日期,更别说成为节日了。但主要的活动项目:祭神祀祖,群体联欢、野餐宴饮等风俗活动都已经具备了。

根据专家考证,重阳节早期祭祀的是火、夏季与丰收之神。因为先民们早早地认识到,只有火焰带来的温暖,才能把世间万物引入夏季;也只有经过夏季的火光洗礼,才能带来丰收。

所以我国古代的火、夏季与丰收之神应该是一位“一体多职能”的神祇。

炎帝神农氏,似乎是最符合的神祇

到了先秦时代,先民们便将一颗亮度很强的恒星——“心宿二”作为夏神化身。心宿二,我国古称“大火”或“大辰”,或简称为“心”,先民们通过观察“大火”星在夜间出没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转换。

夏正五月,大火星处在夜空的正中心,亮度也最强;到了九月,大火星就隐没不见了。

而在先民们的神秘想象中,大火星的隐没,便意味着夏神的休眠或暂时死亡了。于是就需要在大火星消失的这一天,举办相应的哀悼送终的仪式——吃水不忘挖井人。

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理所当然。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社会、国家对自己的好,都是理所应当的——其实,每到重阳节,我们能像先民们一样,对那些为我们带来好处的存在,表达一份敬意,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而且做到其实一点也不难,比如当快递、外卖小哥送来你期待的物品时,你回之以微笑,说一声“谢谢”就好。怕就怕,有些人已经很久没笑过了吧,无论对谁。

“躲避灾祸,求寿长生”的节日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原之后,让中华文明走入皇权时代;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更极大的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但在思想方面,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瑰丽神秘的先秦思想,在秦始皇支持的法家改革下,消失了。

比如,《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在西汉时期,更加重要的冬至日,皇帝需要亲自率领举行百官祭祀的仪式。若问祭祀的是谁?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仪式?正史中的答案,同样是“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由此可见,先秦到两汉,很多文化思想,尤其是神秘文化的传承方面出现了重大断层。

茅盾先生考证,西汉时冬至祭祀的是太阳

不过习俗方面倒是保存了下来。现在公认的重阳节起源,记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梁士族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时至今日,重阳节的主要民俗,依旧是登高望远、饮用菊花酒,戴茱萸囊。

通过这些习俗我们可以得出两层意义:

1.表层意义:辟邪,消灾→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

2.深层意义:逃避死亡,祈求长寿。

辟邪的方式,如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属于非常古老的食俗和佩俗,《山海经》中就有许多类似的记载。汉代到南梁时期,人们知道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可以避恶消灾,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说明这些习俗,绝不是汉代形成的,应该是汉代之前就存在了。

青丘山有狐九尾,吃之可避*热恶气

因为,每一种文化和风俗的产生,都有两个系统存在,一个是操作系统“怎么做?”,另一个是解释系统“为什么?”当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而解释系统被人们遗忘的时候,就说明这种文化和风俗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登高,应该是后来加入重阳节的习俗。古人匆忙登高,一般是为了躲避什么;登高习俗很有可能和远古时候逃避洪水的记忆有关。

然后这种逃避死亡的潜意识,和上文提到的“九月哀悼夏神死亡”的仪式产生了神秘联系,最后在汉末融合成了一个习俗多种多样,意义却又模糊的传统节日。

人生也是这样,“初衷”与“结果”总是各说各话——经过社会的洗礼,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套路,却早已迷失了自己。

“二两小酒,羽化登仙”的节日

在“九九重阳节”形成的过程中,另一个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神话是“*帝于九月九日乘龙而上,登遐升仙”的传说。

神秘文化中,九月九日是最容易登天成仙的日子。

《楚辞·远游》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这里的重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清气为阳,天空也是阳,充满着清气的天空则是重阳;另一种解释是,天是阳气构成的,天有九重,所以说是九天就是重阳。

这两种意思其实差不多,指的都是清气;毕竟,天是不能“集”的——“集”就是收集,积攒,能够收集、积攒的对象只能是清气。这句诗的意思是修炼清灵之气(积集九重阳气),飞升进入帝宫;探访旬始星,参观清都天庭。也就是飞升成仙的意思。

不过这里的“重阳”与九月九日这个时间,也不是全无关系。按照先秦两汉时期流行的阴阳学术和文化解释系统,阳气的叠合、集聚可以说是“重阳”,阳数的叠合也可以说是“重阳”。

这一天是最适合羽化登天的日子,又有“长长久久”的寓意,还有*帝他老人家背书,所以先民们将先秦时代各种九月份的庆祝活动,固定在九月九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说了,喝酒,喝酒

重阳节定在九月九日之后,还意外为这个节日带来了“饮酒日”和“酒神节”的性质和色彩。

这也正常,酒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祭祀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古代,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和神仙搞好关系,时不时的来一场祭祀。那么,什么东西适合用在祭祀仪式里?

太寻常的东西肯定不行,必须是具有特殊功效的,能带来特别情感波动的东西。这一点,对于世界各地的祭祀仪式而言,都是通用的。

比如,玛雅人在祭祀时,会使用一种用蛤蟆做成的迷幻药;埃及人把圣紫罗兰当成圣物,也是因为它有致幻作用;印第安人在祭祀过程中,会服用一种特殊的、具有迷幻作用的仙人掌。

而酒,就所有宗教祭祀活动中,与神仙沟通最常用的媒介——因为喝点小酒晕乎乎的,很容易产生神秘灵感,认为自己通灵了。

我们现在常说的“酒神节”,通常是指Bacchanalia,亦称狄俄尼索斯节(Dionysia)。古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中,为酒神巴克斯(狄俄尼索斯)举行的一个节日,它最初也是为丰收之神举行的祭仪,其中最重要的活动项目就是饮酒狂欢。

酒神狄俄尼索斯

在我们的文化中,重阳节这个由远古传下来的九月丰年庆典活动,饮酒狂欢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但是这种饮酒狂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秘的意义。

经过先秦与两汉的神秘化改造和文化解释的重新整合诠释之后,九月九日被定名为重阳日,酒是阳水,重阳的酒就是阳气最足的至阳之水,饮九月九的酒可以达到延寿和长生的目的(搞得跟还阳水似的——还阳水,传说中喝了能够延年益寿,死而复生的神秘饮品)。

不仅为“九月的酒”增添了神秘色彩,还使得饮酒(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风俗传承中百代不改的习俗。

菊花酒与花糕

对了,最后说一句,我由于先天酒精过敏,所以从不喝酒;但我从不劝人戒酒,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一身负担的朋友,最多请他们注意身体少喝一点。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但我不是英雄,我的朋友们也不是。我也知道他们是在“对酒消愁”,而且只会愁更愁。但谁想不打麻药做手术?

重阳节,或许只是我们放下面具做一天自己的理由,但谁不需要呢?

相识是缘,沟通为话;我是吴吞,感谢您的降临!

缘来,你在看呐~我很荣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