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发 [复制链接]

1#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6月6日18点,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首场在晋祠隆重开讲。梁思成再传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讲授《千年一园看晋祠》,指出晋祠作为中国最早的祠庙建筑群,不仅是美轮美奂的园林,也是意蕴深厚的文化博物馆,比“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更胜一筹,并引导大家感受林徽因所说的“建筑意”。“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主持直播活动,与贾珺教授展开对话,建议大家学习从名胜古迹的游览者,变成历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承接者。

截至6月8日晚7点,共万人在线观看了这场建筑史的千年大戏,而且观看数据目前还在不断增长中。

以下为直播实录,约1.5万字。(全文读完约20分钟,敲黑板划重点,要认真记笔记哦~)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的直播现场。

今年是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前正是抗日战争烽烟即起的民族危亡之际,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其他成员开启了抢救性的古建筑探索之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形成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当年梁思成先生曾经撰文《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他认为建筑物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这也正是我们90年后重走梁林路的原因,聆听先辈的声音,感受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今天是第一场大型直播《千年一园看晋祠》,我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也是“人文清华”讲坛的制片人。

主讲人贾珺教授与“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张小琴教授

今天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贾珺老师是著名的建筑史学者,曾经参与晋祠保护规划,同时他也是梁思成先生的再传弟子,他的导师郭黛姮先生既是梁先生的学生也是助手,曾经跟随梁思成先生一起注释过《营造法式》,对于贾老师来说来到先辈曾经走过的地方更是在追寻先辈的足迹。我们有请贾老师,贾老师您好!

贾珺:大家好!很高兴今天由我和张老师一起带领大家云游晋祠。

说文解字:“晋”和“祠”

主持人:现在先请贾老师为我们说文解字,什么是“晋”和“祠”,祠跟寺、庙有什么区别?

贾珺:寺一般特指佛教建筑,祠和庙泛指供奉神明和各种圣贤的祭祀建筑,两者之间的含义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也会有一些区别,庙更多是供神的场所,祠很多时候是对历史名人纪念性的场所。晋祠,前身叫唐叔虞祠,建成的年代有不同说法,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确切、最早的文献是年前北魏学者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当中的记录。

主持人:那就是说年之前已经建了。

贾珺:对。唐叔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被封到这个地方来做唐国的诸侯,唐国大家可能不熟悉,后来它改了一个名字,就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晋国。后人在这个地方先是建祠来供奉唐叔虞,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悬瓮山的山下,是晋水的发源地,这个地方很特殊,随着时间的流转,后来主要的祭祀对象就由唐叔虞慢慢转变为晋水之神圣母了,慢慢名称也就改成晋祠。

主持人:所以“晋祠”的“晋”是“晋水”的“晋”。

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1.中轴线风景:徐徐展开的画轴

贾珺:对。我们现在是位于悬瓮山东侧的山脚下,建筑群的主方位是坐西朝东,和大部分的祠庙建筑坐北朝南不太一样。整个晋祠建筑群经过千百年的建设慢慢形成了拥有几十座建筑,亭台楼阁俱全的庞大群落,大致的核心区可以分为中路、北路、南路三个系列,目前我们是站在中路中轴线的起点水镜台这个地方。

主持人:水镜台的功能是戏台,是吧?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分成了两个部分,是不同年代建的吗?

贾珺:对。戏台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很多的祠庙,包括一些道观里都可能见到,基本上绝大部分戏台都有一个特点,它的舞台要正对主殿,当它演戏的时候主要是演给神看的。

主持人:这两个屋顶不一样的形状,一边有脊,一边是卷的,您给大家解释一下。

贾珺:这个水镜台很特殊,它不仅仅有一个舞台,它是由两部分拼接而成的,而这两部分分别修建于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时期,但是很好地组合在了一起,屋顶尤其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个性。东半部这个屋顶是很典型的“重檐歇山”顶,所谓“歇山”是造型比较丰富的坡顶,它会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垂直断面,好像歇了一下。

下面又加了一层屋檐,叫“重檐”。而舞台部分的歇山顶没有正脊,上面一道弧线,显得更加柔和,这个叫“卷棚歇山”。

“水镜台”这个匾额是清朝时著名的文人杨二酋所题的。“水镜”两个字一般认为出自于《汉书》“清水明镜”典故,但是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水和镜子都是可以有倒影的东西,其实在舞台上唱戏就与水和镜子倒映现实的原理是一样的,一样是映射。

主持人:戏台在这个地方,上面是主殿圣母殿,您刚才说戏是演给神看的。这个“水镜台”的题字也是非常好。

贾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在水镜台上曾经演过很多悲欢离合的戏剧,观众不仅有神灵,还有很多前来祭拜的人,大家一起来欣赏。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背过身来看整个晋祠的主庭院,也可以认为,整个辽阔的庭院是由众多的亭台楼阁建筑、清澈的水泉还有茂密的古树名木共同演绎的另外一场大戏,这场大戏绵延千载余音袅袅,一直传唱到今天。

主持人:我们现在就跟着贾老师一步一步来感受,起点是水镜台,然后往前走,前面有一座桥。

贾珺:我们现在在中轴线上行走,中轴线就是这场千年大戏主乐章的所在。现在来到的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叫会仙桥,传说当年有仙人在桥上相会,为了保护这个桥面后来加了木头的地板,下面仍然是石头的桥。

主持人:我们站在会仙桥上看对面的金人台就很清楚了,这个金人台上有四个金人,听说是不同年代建造的是吗?

贾珺:金人台其实是一个露天的台基,四角分别站立一尊铁铸的神将,他们是为了守卫整个晋祠。本来这个金人台是北宋时期所建,四尊金人都是宋朝作品,不过因为时光的流逝,其中有一尊金人后来丢失了,在民国时期重新铸造完成。

主持人:我们可以请大家猜一下,四个金人哪一个是民国铸造的?

贾珺:实际上金人上面带有铭文,东北角的这一尊是民国时期做的,上面很明确地刻有“中华民国二年”的年号。

主持人:如果不看铭文,我们通过比较精美程度是不是也能看出来?

贾珺:民国这尊很明显和其余的几尊有差距。

主持人:塑的最好的是哪一尊?

贾珺:西南角的这一尊塑得最好。大家会发现好像金人们都是空握着拳头,其实本来手里都有兵器的,不过兵器后来丢失了。金人台中央其实还放了一个琉璃的小阁。

主持人:是烧香的吗?

贾珺:不太清楚,但是这是明朝时候所建的一个小建筑。

主持人:越过金人台之后,我们看到的对越坊是牌坊是吧?

贾珺:对。

主持人:“对越”这两个字怎么解?

贾珺:出自于《诗经》,“对”有报答的意思,“越”有颂扬的意思,实际是表达对于神灵的尊重。

主持人:通常坊放在山门外是吧?

贾珺:对。

主持人:这个坊不仅放在山门里头,而且这个地方好像又不是很宽敞,为什么在这儿建了一座坊?

贾珺:对越坊其实是明朝时候建的,它和别的建筑之间的年代是有些区隔的,这个确实比较特别,明朝是喜欢建牌坊的朝代,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明朝牌坊以石牌坊居多,木头牌坊不多了,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其实牌坊本身没有什么功能,就是一种仪仗,显示隆重,往往会在重要的建筑前面设置一下,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每一座牌坊都可以看成是立体的画框,也就是通过牌坊的柱子和横梁看过去往往是一个很优美的主体的立体画面,对越坊同样有这样的功能。

主持人: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取景层次。

贾珺:完全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我们穿过对越坊再往前走,前面是献殿。

贾珺:再到前面我们就看到了晋祠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献殿,这是金代大定年间所建的一座建筑,按照形式和构造来说它应该是属于一种殿堂性质的建筑物,但是我们会发现它四周既没有围墙也没有门窗,好像是放大的凉亭一样,这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做法,它虽然没有门窗和围墙,但是我们也发现它用栅栏围合,这个栅栏其实还是很讲究的,在北宋著名的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中对这种栅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叉子”。

主持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写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里就讲到叉子是《营造法式》里的名词,看来他们真的是拿着《营造法式》按物来解书。《营造法式》跟中国营造学社的名字应该有关系吧?

贾珺:有关联。《营造法式》是北宋末期非常杰出的官员李诫用官方的身份主修完成的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一部典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建筑著作了。这本书在上个世纪20年代被重新发现后进行再版,年梁思成先生的父亲梁启超把这本书万里迢迢地寄到正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手中,当时梁先生虽然在学建筑,可是他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如读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他后来立下一个志愿,一定要破解这部天书,后来梁林两位先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考察山西的古建筑,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寻找解开这部天书的钥匙。

主持人:梁思成先生对《营造法式》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往往是对照实例来了解。这个献殿我们站在里面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四面都很开敞,在这个地方也特别容易看到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因为没有墙,更适合我们观察古建筑。

贾珺:中国古建筑的主体是靠木结构承重的,也就是说靠竖向的柱子、横向的梁,骨架部分都是这些木构件。它的墙更多时候起的是一个保护和围合的作用,木头就好比人的脊椎和骨骼,墙好比是人穿的外衣一样,所谓墙倒屋不塌,因为墙本身并不起承重的作用,好比一个人把衣服脱了当然不会倒,对于中国古建筑来说有没有墙并不妨碍它的稳定性。

主持人:这个地方斗栱也是非常有特点的。

贾珺:我们现在看到的额枋上面有一个很特殊的构件叫“斗栱”,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别具有魅力的一种构件,是由若干个散件拼合组成的。它的功能就好像是人用一只手去托着这个屋檐,使屋檐能够更多向外面悬挑,从造型来看,大家可以发现每一组斗栱都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在《营造法式》当中斗栱的单位不叫“组”,而叫“朵”,和花是一样的。

主持人: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量词。

贾珺:斗栱唐朝时候尺度最大,从唐朝之后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献殿是金代建筑,它的斗栱还保持相对比较大的尺度。我们刚才经过了明朝所建的对越坊,它的斗栱就是典型的比较晚期的斗栱了,不但数量多,而且非常密,和金代的斗栱,虽然只是隔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反差已经非常明显了。

主持人:看金代和明朝的斗栱有很大的区别,贾老师给我们解释一下斗栱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名称吧,在什么位置叫什么斗栱。

贾珺:斗栱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特别的名称叫“铺作”,位置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凡是柱头上直接放的斗栱叫“柱头铺作”,如果在两根柱子之间把中间位置给补上叫“补间铺作”,如果放在角落那个位置,叫“转角铺作”。

主持人:您再和我们说说营造学社和《营造法式》之间的关系。

贾珺:营造学社的社长是朱启钤先生,他对《营造法式》非常推崇,年当他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时就借用了“营造”这个词,“营造”这个词其实含义非常深刻,是中国古代对于建筑业的统称。

主持人:梁思成先生创建清华筑系的时候,一开始的名称和“营造”也有关。

贾珺:他一度取名营建系。

主持人:《营造法式》、营造学社跟梁先生的渊源、清华建筑学院的渊源都挺深。请贾老师也给我们解释一下献殿做什么用?

贾珺: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献殿就是奉献、祭献的意思,实际上整个晋祠主神圣母是供奉在主殿当中的,但是举行献祭仪式时很多祭品放在这个献殿,这个殿比较宽敞,它相当于放大的供桌,据说祭祀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

主持人:晋祠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年农历6月15是水母的生日,要做祭祀活动。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起点的地方是戏台,中间是进香的地方,还有守卫,对越坊是仪仗,在这有祭品,最后是主殿。

贾珺: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整个祭祀的大功能是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序列。

主持人:从我们观赏的角度来说,从戏台到圣母殿这条线也是非常清晰,中间没有什么遮挡,献殿用没有封闭的结构带来比较独特的感受。

贾珺:我们可以想象中间任何一个建筑如果是封闭的话,戏台演的戏圣母就看不到了。

主持人:再往前是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应该也是晋祠非常重要的建筑吧?

贾珺:非常重要。“鱼沼”就是有鱼的水池,但是这个水池可不一般,它接近于正方形的平面,实际是晋水发源的三大源头之一,下面有泉水的。“飞梁”的“飞”就是飞跨,“梁”是桥的古称,所以“鱼沼飞梁”就是跨在鱼池上飞跃的桥梁。但是这个桥梁的造型非常特殊,它的平面是十字型的,我们现在看它的中轴线是笔直的,两侧是斜坡,看上去有点像立交桥的感觉,这样的形式是目前中国现存古建筑当中的唯一实例。而且这个飞梁来历更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就记录过晋祠有类似的建筑,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鱼沼飞梁是北宋时期重建的。

主持人:梁先生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里说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孤例,过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再发现类似的吗?

贾珺:对。

主持人:大家再来晋祠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孤例。

贾珺:对。这个水里面是有鱼的。大家可以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