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山西忻州五台山攻略
TUhjnbcbe - 2023/12/23 20:43:00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公里。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见证了近两千年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和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孕育了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同时五台山又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所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7亿年地球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保留有亚洲东部29种最典型的古夷平面和冰缘冰川地貌。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水源丰富,溪泉很多,终年不竭,鸣泉潺潺,清淳甜润,著名的有清凉泉、甘露泉、卓锡泉、龙泉、玉泉、般若泉。更奇特的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涧涧流瀑,汇聚成池,形成高悬如镜的天池,较大的有黑龙池、玉花池、澡浴池、太华池,池水清澈,波光潋滟,恍若明珠,令人心旷神怡。五台山草地面积广阔,总面积公顷的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并且相对稳定的典型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植被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绿针叶林及林间草甸、夏绿阔叶林草灌丛、旱牛灌木草丛。五台山共有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种类繁多,四季皆有。其中金莲花、迎红杜鹃,被有关专家认定为国内独有。五台山有鸟类16目、36科、种,其中金雕、白鹳、黑鹳、白肩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丹顶鹤、大鸨等属国家1级保护动物。五台山海拔—米的山地昆虫共有多种,目前资料记载的种,包括20多个昆虫新种。因此,五台山是北方高寒地区极为罕见的绿色宝库。

五爷庙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

五爷庙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文殊骑狮,观音骑“朝天吼”,普贤骑象,塑像高大。塑工传神,着彩鲜艳。殿内下层左、右、后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内或两排或三排放满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二层楼上正中悬有明万历年间铸的铜钟一口,较显通寺铜钟略小。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萨,左侧立地藏王菩萨的弟子道明和尚,右侧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塑为员外的装束打扮。神话传说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当地的一名员外不卖予地片,后来员外的儿子把地片奉献出来,并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亲立于下首。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五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楼上左、右、后三壁同样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两层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文殊殿又名万佛阁。该寺即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

坐北向南的五龙王殿创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年间。重建时,在殿外又加建了一个前庭,改变了原殿模样,在结构样式上显得雍容丰满,殿正面的檐台也显得阔做多了,殿内供金脸五龙王,俗称五爷。五龙王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传说老早以前,五台山是荒凉的不毛之地。一次,文殊菩萨受请到东海龙宫去讲经传法,临走时,把改变五台山气候,造福百姓僧众的想法告诉老龙王,老龙王割爱陪送了歇龙石。“不想,老龙王的五个儿子外出回海,见没了歇龙石,打问到是文殊菩萨带走了,大怒,便腾云驾雾直冲五台山来。五个龙王没讨得歇龙石,反而被文殊菩萨收伏,答应愿为弟子,听从驱使。这样,五龙王就上了北台顶,专管五台山的播雨。殿内五龙王居于正中,左侧有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有雨司、三龙王、四龙王。龙王弟兄五个中,五龙王塑成了金脸。以前,五龙王塑像是黑脸,佛家传言,说五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慎,就要发脾气动怒。险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古戏台在五龙王殿对面,是专为给五龙王唱戏而设置的。传说佛、菩萨是超尘脱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龙王却对尘世生活感兴趣,很爱看戏。过去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居中观赏。通过唱戏敬神,求得五爷欢心,恩赐及时雨,给百姓降丰年。如今这些只是人们传谈的趣话了,古戏台成了五台山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

据民间传说,龙王弟兄五人,这是其中的老五,故称五爷。按一般惯例,龙王不居佛寺,当地龙传说五台山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据说,佛、菩萨本来是为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黛螺顶山门背后现存明万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记载:“……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呼为大螺顶,志曰青峰是也,……传载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栖托于此。

黛螺顶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体那一年还待进一步考证。

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

到达黛螺顶山脚下,沿着石台阶道路登山到达黛螺顶,这条路也叫“大智路”,共有一千多个石阶,根据各自体力,耗时约40-70分钟不等。

北坡还有一条步行登山路,坡度比较平缓,但有点绕远,距离相对较长些。

索道上行50元,下行35元。运营时间:7:00-17:00(,根据季节运营时间可能会有少许调整,12-次年2月索道有可能关闭)。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

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庙中的统领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复本寺大殿琉璃*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复盖*琉璃瓦。菩萨顶复盖*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复盖*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中心区的台怀镇北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年,国务院将显通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

,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北魏时扩建,称花园寺;

唐太宗时重建,易名大华严寺;

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再赐“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年),改为大显通寺;

年修缮左右配殿;

~年翻修无量殿;

年,忻州市市*府投资维修显通寺;

~年翻修西禅院;

年,辟为忻州市博物馆馆址;

年修缮藏经殿;

年铺墁庭院,修缮东方丈院;

年修缮梦楼粮仓;

-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平方米

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入五台山古建筑群。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0.5千米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再建,万历年间(-)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明代天启六年(),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廷为笼络具有势力的汉族大官,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龙。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吴应龙及其子吴世霖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来五台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那时,寺内有个因失恋而来这里削发为僧的年轻人,他精通内典,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听见后,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烧死。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过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穗缨。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这尊文殊菩萨于天空显真容,匠人争中生智,拿出他厨房和好的乔面,照形捏制。刚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隐去。匠人接着用泥仿塑,却总是不很理想,便干脆把乔面头安在塑像上,并贴上一层金,于是这一塑像就有了乔面头像文殊菩萨的称谓。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这些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定,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行空中的各种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云、路、溪涧、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树木、一叶飞舟、旋涡激浪等物。这就描绘出了他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亿万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山水画。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为般若泉。“般若”是梵语,为“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所以,不但佛门把这里的泉水列为供佛的“净水”,还把它作为贡品,清代帝王朝山礼佛,也专饮此水。因此,善男信女们来到这里,都会用瓶盛上泉水带回去与亲人共享。

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大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镇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建筑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级石阶和白牌楼。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南山寺有一独特之处,中国其余寺庙一般都尊奉“四大天王”,但是南山寺却供奉了六尊神像,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另外两个是大名鼎鼎的“哼哈二将”,这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特,具体原因不详。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镇海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此地两山夹峙中,中峰徽缓,古柏苍翠,山花遍野,风景颇为秀丽。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佛光普照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曰镇海。

清代建造,内有康熙五十年(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岖,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塑。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年)造,传为金顶玉葬。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十里,海拔一千六百米。寺院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促静寞幽深的感觉。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山免)岩石之中。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庙区还是少见的。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寺内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兹镇海寺者,乃交口之幽丛,当台怀之胜概,崇基峻刹,缁流禅诵之堂,奥境灵区,法驾经行之地。”

五台山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十里,海拔一千六百米。五台山镇海寺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山岩巨石之中。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山寺庙区还是少见。

五台山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寺内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兹镇海寺者,乃交口之幽丛,当台怀之胜概,崇基峻刹,缁流禅诵之堂,奥境灵区,法驾经行之地。”

五台山镇海寺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间。该寺的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去有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长七点九米、宽七米、高一点三米的方台上,立有高九米多、状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土,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到龙泉寺主要看“三宝”:石牌坊、大照壁、普济塔。其中龙泉寺的石牌坊最引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殿内,玲珑剔透,雕刻工艺采用圆雕、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手法。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龙泉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矗立于一百零八级石阶之上,山门外的汉白玉石牌楼。这座四柱三门的石牌楼,是山西定襄县宏道镇的胡明珠等用了六年时间(公元——年)刻成的。以九和龙为主题,栩栩如生的各式游龙、盘龙、飞龙、蛟龙飞腾交错雄踞于牌楼的各个部位,仙人、花卉、麒麟、鼓反等有规则地穿插分布其间,相辅成局。从底层的甲耳石起,到中部的柱、俄,额、梁,以至顶部的构头、脊顶,每个部位无不体现出以其地名为主题的九龙雕刻。牌楼上的各种图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细致。花蕊、草叶,细如发丝,薄如轻纱;走兽、飞鸟,生动活泼,呼之欲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走到牌坊的近前,观看精美的雕刻。整个汉白玉的牌坊上雕刻了姿态各异的蛟龙,还有玲珑剔透的花卉人物,虫草鸟兽等图案。这是牌坊正面的正中部分,“佛光普照”。

结构紧凑而稳固。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石牌楼的前后垂檐和三门的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

望海峰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米,面积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台顶有北宋宣和年间建的笠子塔。东台畔有一石窟,名罗延窟,窟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相传,曾有一异僧入罗延窟不返,在外留下笠子,后人建塔藏之。台怀北的坡面称为枣林坡,现在望去苍茫一片。传说北魏永安年间,有一个叫延庆的人,守猎逐鹿至此。随从的仆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指点,找到一片枣林,吃了一阵,还把枣装满口袋,返回来送给延庆。延庆好不奇怪,这么高寒的山上怎么会有枣林呢?复循迹寻之,那片枣林却不见了。所以这面坡叫成枣林坡。

望海峰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米,面积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

正在加载查看图片集

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北台叶斗峰主供无垢文殊菩萨,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制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北台的妙处在于观雪,每年的农历八月起,这里就开始下雪,从山顶俯瞰群山,“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一派北国风光。这里还有庐山一般的云雾与独特的风景佛光。顶气候异常寒冷,通常9月见雪,4月解冻,台背阴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称之为“万年冰”。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五台山佛母洞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

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

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虽然洞口看上去很小,但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只要心诚即使斤的人也可轻松进入,如果业障深重,即使80斤也未必能进入。

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班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

天地造化的佛母洞,更有佛教经典关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载记所印证。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一个春夜,摩耶夫人睡梦中见菩萨乘白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临分娩前,按照当时风俗,回娘家待产。她途径一座花园蓝毗尼园,安详徐步,处处观看,当手攀柔软低垂的无忧数枝时,随生太子,太子从她的右肋脱胎而出,太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

佛经记载,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山色景观都是文殊菩萨发大愿力之所持,触类而彰,随缘而显。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

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朝拜五台山的善信和游客,络绎不绝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示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创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位于台怀中心地庙集群区南二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颇为雅致。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禅堂,吕祖阁,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

普化寺原称玉皇庙、帝释宫,观存寺宇系民国年间重建。这里的建筑特点,一是楼廊式格局,二是装饰精细,门上券口、格下槛墙、墀头角柱石和柱础等多有汉白玉石雕,体现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筑的砖檐雕,中部影壁墙嵌有三块圆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须弥座,束腰、上枭、下袅、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药卉、古器械等。影壁墙上嵌的圆面形石雕,正中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龄未卜,和蔼慈祥,带有现实生活中长者的风度。北侧的一幅为“周文王请姜太公”,画面很有情趣。这堵高大影壁,精雕细刻,是五台山寺庙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应为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较晚的一座寺庙,当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在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禄寿三星”图案,两边是“文五别子”和“番溪求贤”,背面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并有花草作陪衬。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与龙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五台山中台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海拔米,台顶平广,面积余亩。中台顶也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地形状如雄狮,海拔米,面积余亩。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中台顶建有一寺院,名曰演教寺,创建于隋代。大部分已倒塌。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中台顶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海拔米,台顶平广,面积余亩。从远处眺望,山形犹如一只威武英烈的雄狮。台顶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台顶有演教寺,内供文殊佛像。还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

台顶建有演教寺,取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之意。寺内供奉的文殊化身叫儒童文殊。演教寺于近年重建,气势宏伟,金壁辉煌,蔚为壮观。在这里,文殊成了敬父母,忠君主,集儒之大成的佛门神童。

中台,也叫翠岩峰,翠者,青绿色也,岩是指巨大的石头。登临山巅,会看到台顶堆积着许多大石头:有的如立象,有的似卧牛,许多巨石的表面,杂生着厚厚的苔藓,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碧绿青翠。无藓处则是岚气放射,明亮灿然。翠岩峰名,即是由此而来,春夏秋冬,晨昏昼夜,伴随着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变化,堆石之中景象万千,变化莫测。在这里,甚至可以看到五台山上独特的圆光瑰景。

人们日常见到的彩虹,是发生在降雨以后,一般呈现弧形。五台山,天不下雨,天空中也会出现彩虹。这种虹,不是弧形,而是圆环,有时候圆环中会出现种种景观,或飞舞的禽鸟,或奔驰的猛善,或殿宇,或佛塔,甚至是观察者自己。这种由物理、地理、气象等诸条件综合巧汇形成了自然景观,壮丽神秘。

狮子窝,亦名大护国文殊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三十二年(4年)完工。狮子窝座落在山西省五台山的竹林岭(又称狮子岭)上,它东邻竹林寺,南近金阁寺,是中西二台的要冲,与五台相连,狮子窝是五台山著名的大道场之一,这里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狮子窝位于北京香山东南、八大处以北、杏子口之西,名青龙山,俗称狮子窝。据载:清同治年间,刘诚印(清宫太监,曾为李莲英副手,白云观名誉方丈,号素云道人)、张善圃、张用五三人出宫以后,购买太平院庙产,再次重修后易名为“青龙山福惠寺”,并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自诩,他们把大雄宝殿改为关帝殿,同时修建狮子窝塔院。狮子窝塔院有3塔,南北排列,中间为八角型塔座,左右为六角型塔座,均为喇嘛塔。

狮子窝座落在山西省五台山的竹林岭(又称狮子岭)上,它东邻竹林寺,南近金阁寺,是中西二台的要冲,与五台相连,狮子窝是五台山著名的大道场之一,这里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真可谓景色迷人的人间仙境。相传,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离隔万里的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从此之后,这位菩萨便云游五台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台山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万佛宝塔的缘起万佛宝塔是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新皇帝登基年龄甚小,其母李娘娘,整日为国事担忧,恐江山有变,为祈愿国泰民安,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忽一日,娘娘似来到一处,周围有五座大山,近前有一对绿色狮子,狮子后有一宝塔,巍巍而立,千万诸佛绕塔而坐,佛光万道,祥云缭绕,一片祥和之象,娘娘欢喜非常,从梦中醒来。事后娘娘一行暗访五台山,来到狮子窝处,见到寺前两尊绿三石狮栩栩如生,寺中确有一塔,名曰:狮子塔,寺院正处五台之中,娘娘赞叹此间正是梦中所见之处,便将破旧的狮子塔拆除,在其原位建造一座十三层大塔,由于塔皆是琉璃佛像构成,且塔内外筑成佛恰好一万尊,故名曰:《琉璃万佛大宝塔》,自建塔后,明朝中叶,进入昌盛时期。清朝康熙帝,寻父曾路经此地,被山风吹落头纶,遂入寺朝拜万佛塔并题诗一首(已失传),其孙乾隆皇帝为狮子窝赐名《大护国文殊寺》。事后派大太监王忠送金佛两尊,供奉在万佛宝塔上下两处,并施银数千两,寺院万佛塔再度重修。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崇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馀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历史背景

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卷。后不空回中国,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着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馀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历元年(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国王含城东,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共有八个大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极盛时,主客僧众常达万人。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也曾在寺中就学多年;惜毁于12世纪。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忻州五台山攻略